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钟耕略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纽约拾艺随笔

2015-07-03 09:33:55 来源:《品尚艺术》作者:钟耕略
A-A+

  

  阿里卡把传统的油画技法转化为一种现代的视象,其边缘式的取险构图有很强的个人面貌

  柯巴斯里加的油画,以表现性的笔法,描绘日本大海啸之后的苍凉景象

  赫卡蒂的装置作品《被洪水毁坏了的墙纸和地毯》

  傅抱石的人物画,有顾恺之的神髓。然风格独创,清秀飘逸,藏线于墨色之中,以丰润轻盈的墨韵取胜。

  纽约今年暖得早,本来是春寒峭料的四月天,已普照着灿烂和煦的阳光。花讯也超前地到来,听说华盛顿的樱花早已开得缤纷灿烂了。纽约城里的树木,也不觉在数日间已纷纷冒出嫩芽,那略带青黄的五月绿,悄悄地染透了才度过严冬的树梢。自广州返来不久,辞却了那阴冷灰霾的天气,此间习以为常的蓝天白云,令人心胸舒畅。

  却尔西——纽约画廊的心脏区

  回到纽约的第一个节目,当然是看画展。纽约的画廊和美术馆太多,只能够拣重要的画廊和好的展览来看。位于纽约市曼哈顿西边的“却尔西”(Chelsea) ,是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画廊区。最近五、六年间,不少知名的、有影响力的画廊都纷纷从苏荷区(SOHO)、57街或上城区(Up-Town)迁来这里。它是继苏荷区之后,又一个利用旧厂房改建的画廊区,北京大山子798的开发,相信从这里得到灵感。苏荷区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发,80年代繁荣兴盛,至90年代步向衰落;在那里代之而起的是摩登的时装店、家具店、精品店、时尚餐馆等等,见证了商业行为对艺术环境的迅速侵蚀。

  却尔西的范围南起14街,北至30街;东起第6大道,西至11大道。但当今的画廊区主要集中在18至24街,在第10和11大道之间,从前都是工业厂房和货仓,后来陆续迁走了。上世纪90年代间,画廊相继迁入,将工业用的宽阔空间转化为艺术品展示的用途,与当年开发苏荷区的观念模式一样。而其相异之处,苏荷区是艺术家率先开发的,并向市政府争取到居住权,所以那里有大量的艺术家聚居的工作室。却尔西则是清一色的画廊区,除了看画展,总觉缺少了点艺术生活的气氛。但毕竟是一个新开发的艺术环境,那些旧厂房的空间依然是最具吸引力,它蕴藏着极大发展的可能性,目前已差不多集结了近400家画廊了,可说是纽约画廊的心脏区。

  今次到却尔西看画展,发觉其环境较前更摩登了。周边突然多了些外形奇特的商品性住宅大楼,很明显,其建筑风格的灵感是来自西班牙Bilbao市的古根海姆美术馆(Guggenheim Museum, Bilbao)。这种外形扭曲夸诞的建筑,看起来诙谐有趣,但却有点危险和眩晕感。如以中国风水观而论,则绝不适合居住和营商。此外,原本建在11大道上空的,一条由14街贯穿至30街的高架工业机车轨道,而今也改装成了供游人观光的休闲步道。居高临下,星罗棋布的画廊历历在目。

  修改了的风景和修改了的情状

  第一家迁到却尔西经营的画廊是波拉·库芭(Paula Cooper),当年也是第一家到苏荷区开发的先锋。初期在却尔西开业的画廊都以经营抽象和观念性艺术品者居多,近年已陆续有不少经营写实或具象艺术者迁入。这个档期到却尔西看展览,没有遇到令人十分感动的画展;但有一个展览引起我的注意,乔治·亚当斯(George Adams)画廊正在展出阿米尔·柯巴斯里加(Amer Kobaslija)的名为“修改了的风景”个展.。作者以一百个不同的角度来描绘日本海啸之后的各种悲惨景象,有些是高空俯瞰,有些是局部特写,以表现性的笔法把一种被自然力扭曲了的风景面貌呈现给观众。面对大自然的威力,人们确实显得无奈。从技法上来说,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夸张扭曲,而是以一种质朴的述说,一种伤感的描绘手法,平缓地绘出那人间地狱般的触目惊心的苍凉景象。

  马尔波罗画廊却尔西分馆(Marlborough Chelsea)的一个装置艺术展也值得思考。作品题为“修改了的情状”,作者是华勒莉·赫卡蒂(Valerie Hegarty)。作品取材自美洲殖民时代的物质元素,如当年的绘画、家具、墙纸和地毯等。装置艺术已有超过30年的历史,今天的装置作品,除了加入了新的科技元素之外,并无新意可言,且滥作不少。但赫卡蒂的作品显得严肃庄重、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它充满了一种神怪诡异的气氛。赫卡蒂以解构的观念,把物质销毁、溶化和腐朽的过程凝固下来。而这些展品都是利用泡沫塑料、纸浆、绘画、雕刻和喷画技术等材料和技法,以极其精细的工艺手法制作出来的。展品几可乱真,但表达的观念却是抽象的,可见作者试图探索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微妙的转化关系。巧妙的是,“修改了的情状”与前者“修改了的风景”是在同一思路之上,不过前者是被自然力所扭曲,而后者则是模仿物质腐败和毁灭的人为解构。装置艺术之不易为,乃是不光要出点子,且要讲究艺术的修为,如果缺乏艺术形象的感染力,那就与艺术沾不上边了。记得有一年,纽约惠特尼美术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的双年展,有一件展品是捆绑了的报纸,陈列在展厅地板上。一个小孩子观众突然跳到报纸上站着,吓得保安忙把他拉下来,连说那是艺术品,是不能碰触的。当我走在街上,看见路边的垃圾堆放置着一捆一捆的报纸,竟与美术馆内的展品出于同一捆绑模式,不过是放在不同的地方罢了,那末这是艺术还是垃圾呢?。

  阿里卡遗作展

  除了却尔西,位于曼哈顿中城的57街的画廊也是必看的。57街画廊区崛起于上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最鼎盛时集中了200多家各式画廊。其中数得上世界级的也有十来家,马尔波罗画廊的总展馆就在这里。今次返来期待着看的一个展览,就是在马尔波罗展出的去年刚过世的美国写实主义大师艾维多·阿里卡(Avigdor Arikha)的遗作展。阿里卡成名于上世纪60-70年代间,他以速写性的写生手法,把传统的油画技法转化为一种现代的视象。他那种边缘式的取险构图,简约的结构,着色时通过画笔与画布摩擦而营造的肌理,以及那淳厚浓郁而纯净的色面,构成了其独特的画风。可是这次的展览令我大感意外,因为展出的作品远不及其生前多次画展那么精彩。像马尔波罗这样有地位的画廊,近年的展览多令人失望。阿里卡的艺术无疑具有很强的个人面貌,有随意般的感性,亦有执著的灵性;但终其一生,变化不多,似乎欠缺了一点往更高层次探索的欲望。记得有一次在他的展览开幕酒会里,与他聊了几句。当他知道我的作品由史丹菲利(Staempfli)画廊代理时,显得十分兴奋,即欲前往我工作室看我的画作。不过他随即提出一个问题,问我创作时是写生还是参考照片。我告诉他我的创作需要花很长时间在工作室完成,一定要参考照片。阿里卡听后似乎一惊,退后两步连说:“我只喜欢纯粹的写生。”虽然阿里卡亦有不少下乘之作,但我仍然钦佩他的艺术。可是,经此简短对话,未免觉得他执著得有点迂腐。

  大都会美术馆的傅抱石画展

  如果到美术馆看展览,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自然是首选。它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馆藏甚丰。它以西方艺术史为经,上溯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始源,下迄欧美现、当代艺术的变革;又以远东、中东至非洲各国艺术为纬,从宏观的角度比对世界各地艺术的特色,以展示世界艺术的一个多元整体。大都会美术馆的中国馆正在举办傅抱石的画展。这是由大都会美术馆、克利夫兰美术馆,和南京博物馆合办的展览,名为:“傅抱石:变革年代的中国艺术”。傅无疑是一位十分有才气的、具有传统文人气质的优秀画家。傅的人物画有顾恺之的神髓,然而顾优于白描,傅则长于墨韵。他的画风清秀飘逸,以丰润而轻盈的墨韵取胜。其线条往往隐藏于墨色之中,虽极细而刚劲柔韧,以雨中景致最具特色。傅把传统的线条、东洋的画风、以及西画的浓淡肌理融为一体,是传统中国画向现代转型的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早期作品《云台山图卷》十分精彩,他把西方绘画的虚实肌理和色彩的丰润层次,融入传统的浅绛山水之中,为日渐暮气沉沉而缺乏创意的中国画注入了生机。后来的《长白山天池》、《三峡图卷》、《杜甫像》等也可观,那种连皴带染、层层渍叠、灵动睿秀、墨气苍郁的描绘手法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可惜晚年部分,展出政治画太多,且制作稍嫌粗糙。虽然这些为当年的时代产物,不必厚非;但奇怪的是,此展览刻意突出其政治地位上之成就,企图以整个大时代的背景去衬托傅的艺术,而非着重研究其艺术领域上的独立创见,在大都会美术馆尚未见过相类的展览。

  记得十多年前,到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看何香凝的画展,那是一次难得的经验。何的早期作品十分动人,那略带东洋味的水墨作品,清灵雅秀,同时具备了女性的温婉和文士的诗情,而且蕴含着一种现代的气质,堪称岭南派的翘楚。但可惜的是,展场配套的文宣、解说、录像等资料,竟无一涉及其艺术上的出众特色;只是着重地颂扬其在革命上的活动和影响,容易让人忽略了她在艺术上的重要成就。当时我直接地向骆馆长陈述了我的意见,希望能够鼓励人们认真研究何香凝在艺术上的贡献。

  王羽佳——乐坛崛起的新星

  这次回美连续听了三场纽约交响乐团演奏的音乐会,都是大半年前在网上预订的票。三场表演各有特色,而第二场的表演印象最为深刻。其中最精彩的节目,是中国年青钢琴家王羽佳(Yuja Wang)和纽约交响乐团合演的普洛柯菲夫(Prokofiev)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王羽佳1987年出生于北京,六岁习钢琴,曾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参加中国与加拿大音乐交流计划三年;后转来美国学艺,2008年毕业于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她15岁已赢得大奖,18岁初次登台与纽约交响乐团合作。今年25岁,已与许多世界著名交响乐团合作表演过。王被誉为当今乐坛崛起的新星。她的表演充满激情和艺术的敏感,手指如旋风般飞快,将近一个小时的表演完全征服了观众。最令人感动的,是在她表演完毕之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四次谢幕而不已,这是我从未见过的场面。西方观众对一个中国年青钢琴家如此崇敬和着迷,那是一种超越政治、种族和国界的对艺术的尊崇。在国内,人们不是奢言与世界接轨吗?只有真正的过硬功夫,只有在文化艺术的精神层面上的伟大成就,才能真正让世人钦佩和敬重。西方观众认为王的精湛琴技简直不可思议,就如中国功夫那样神奇令人倾倒。所谓“震撼人生,超世绝伦”的评语并不为过。乐评家认为王似乎拥有了一切:速度、弹性、钢琴家的豪情和演绎的精微。他们认为当前西方乐坛正急需这样的年青新秀。亦有论者将她比之为女子中的朗朗,但王认为朗朗是朗朗,她是她。事实上,美国乐坛多将她与阿根廷女钢琴家玛莎·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相提并论。阿格里奇以弹奏的速度和兼具磅礴气势与精致的演绎见称。王羽佳14岁便在外国独立生活和学习,她具有西方青少年那种独立思考和处事的能力。当年她母亲在机场临别时送给她的一本《道德经》,她一直带在身边。对于王来说,虽然文言难懂,但这一部中国最古老的哲学、伦理、处世观的著作,却是一种做人立品的鞭策。相对今天国内的青少年,不少在优裕丰厚的环境中长大,父母呵护备至,缺乏一种闯荡、冒险、犯难的精神,不啻一面鲜明对照的镜子。王羽佳在谈到她的学习心得和成功的历程时说:“在中国,我十分清楚,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到一模一样,我便会得到好成绩。可是在加拿大和美国,却没有人会告诉我该如何如何去做。我好像在经历一个调查的过程,好像在从事一件侦探的工作。如果我弹奏李斯特,我就会读歌德的《浮士德》,和听华格纳的歌剧;我会去美术馆看展览,我会尝试获取一种文化的背景,放进我的潜意识之中,很可能一些观点便会在反复的琢磨中清理出来。”王的自白,反映出两个不同的体制,不同的教育传统,颇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当然,两者各有优胜,但艺术毕竟讲求独立的探索和个人的开创,这种思想的深度必经个人努力的摸索,只有文化层面上的知识才能提高艺术家的修养。所以,在西方不少优秀的钢琴和提琴演奏家,都被称之为艺术家。即便是绘画行列之中,如果认真地说,艺术家和画家的称谓亦有微妙的分野。曾代理我作品的画廊老板,也是一位出色素描家的乔治·史丹菲利(George Staempfli),对曾经是他画廊属下的两位世界级大师安东尼欧·洛佩兹·卡西亚(Antonio Lopez Garcia),和克劳迪欧·布拉沃(CloudioBravo)有过这样的评语:“卡西亚是一位艺术家,而布拉沃则是一位很好的画家。”这的确是很耐人寻味的。

  注:本文原载《品尚艺术》2012年8月号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钟耕略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