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美术研究》2000年第四期,2021年3月整理更新
《舟中的珍妮》1904 水彩 纸 44.4 X 31.7 cm
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自今年6月6日至9月24日,展出了活跃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长期旅居欧洲的美国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的110件作品。展览题为《肖像工作室之外的萨金特:馆藏油画、素描及水彩作品展》。由于这次所展出的大部分为水彩及素描的纸本作品,尺幅不大,所以并非一个大型展览。但正因为展品集中在他的纸本作品范围内,且这些作品均为作者在肖像创作之外的率意写生之作,兴到笔随,真情洋溢于纸上,这就是展览的特别动人之处。整个展览的效果不单显得精致、明快,而且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许多年前,纽约的惠特尼美术馆也曾为萨金特举办过一个展览,展出多为肖像之作。也许萨金特的肖像或多或少受制于委任作品的局限,虽然技法娴熟,但印象不怎么深刻。这次在大都会美术馆的展出,却可直窥画家在心灵解放之下,在大自然环境里那种奔放的情怀,一笔一画都传递出他的率真感情。观赏起来,特别痛快,一洗从前对萨金特的印象。
《朱雷卡》1907 水彩 纸 25.4 X 35.6 cm
萨金特与中国美术界的一点关系
国内美术界对萨金特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相传萨金特曾经指导过留学美国的中国油画先驱李铁夫先生习画。虽然李铁夫的名字和作品,在国内美术界还不像徐悲鸿那样家喻户晓,但他那典型的学院训练基础,扎实的造型功力,以及从晚年的萨金特那里学来的奔放洒脱的运笔技法,以画论画,成就不下于徐氏而有过之。不过李铁夫归国后的活动范围只局限于广东的省、港两地,也没有参与到推动西方美术教育的运动,传世作品亦有限。然而,在艺术资讯还相当贫乏的年代,李氏的艺术一如投入湖中的一颗石子,也曾激起潋滟的波光,所以其影响亦不可全然忽视。
其二,萨金特作品的风格精神乃是继承了印象主义的遗风,并从中逐渐走出自己的道路,那是更趋向于绘画性的表现风格。其对光色的直觉敏感度,以及挥洒自如的笔法,一如手执画笔的乐队指挥家,自由洒脱地指挥着光和色的跳跃旋律。由此可见,他已然摆脱了印象主义那种偏重于从光学角度去探讨光色关系的轨迹。可能他这种对光色有强烈追求、运笔又潇洒写意的风格,正适合国内美术界的欣赏习惯。
欣赏着萨金特的威尼斯风景水彩画,使我回忆起少年时在国内杂志上所看到的张充仁画的威尼斯水巷,当时被他笔下的流动波光所倾倒。不过萨金特的威尼斯水巷风景,用笔既概略而精准,挥洒中不会流于概念化,又常有意到笔不到的精妙;对比之下,张充仁的水彩则易见浮光掠影之效了。当我面对萨金特一幅题为《穆勒斯》的描绘柳林骏马的水彩时,又不禁想起李铁夫善于运用干湿交替画法来处理的牧马风景佳作。如果我们又比较一下萨、李二人的骏马作品,不难看出萨金特的功力深厚,马匹形神兼备,雄健而有骨力;马群憩息在烈日柳荫之下,背部濡湿的汗液泛着天光;那土红色的基调夹着炽热鲜明的翠绿,让人感觉到热气蒸腾,时而又清风扑面。李铁夫的《牧马》则稍嫌草率,笔触浮于纸面,未能与马匹之形体浑然一气,缺少了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威尼斯船景》1907 水彩 纸 34 X 25 cm
《威尼斯风景》1904 水彩 纸 40.2 X 58 cm
《穆勒斯:1918》1918 水彩 纸 尺寸不详
从萨金特看怀斯和夏尔丹
以往我对萨金特的作品印象不坏,但并未着重欣赏研究。那时总觉得它缺少了一点必要的创作性,他的肖像作品可能多为委任之作,而写生也是偏重于纪录生活的片断而已。虽然作品中可见其情操和个性,但在创意的探索层面则未见显著触及,这点与当代的美国水彩画家怀斯(Andrew Wyeth)有相似之处。当然他们的风格、情怀迥异,怀斯作品在技法娴熟之中,表现了一种约制的寂寞,那是凝神内敛的,简朴而压抑的;萨金特则流露出一种奔放的激情,一种灿耀的闪烁,有时还带有一点扑鼻的胭粉气。两位画家描绘的是不同的世界,但其对技法的重视及娴熟的运用,超出了在创意层面上的开拓,则倒是有点近似。
毕竟,艺术是多元发展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要有其独到之处,就有其存在的历史价值。艺术总有它的时代性,我们不能以今天的准则去衡量已成历史的艺术家。无论是萨金特或是怀斯,他们都代表了不同时期的美国绘画的某一领域的成就,这就是美术馆为他们举办展览的原因。如此有意义的展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欣赏、学习和研究的良机。
有意思的是,大都会美术博物馆在主办萨金特画展的同一档期,又同时推出了一位18世纪法国画家夏尔丹(Chardin)的画展。夏尔丹的画风继承了17世纪荷兰的艺术传统,他所描绘的动物、飞鸟、器皿或蔬果,都十分亲切可爱。他画的野兔,茸毛蓬松,几可触知;那剖开的鲜鱼则鳞光闪烁,晶莹欲滴。夏尔丹的人物风俗画则真实地反映了十八世纪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可谓无独有偶,夏尔丹的绘画亦是着重于客观地描绘现实,把技法提到最高的层次。我以为他在技术上的成就,乃是善于运用高光来描绘物象的质感和处理不同的层次,让暗沉的画面产生闪烁的柔光,把观众带入画境,可谓画龙点睛。虽然萨金特与夏尔丹的作品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世纪、不同的思维以及不同的生活层面,然而他们在技法上的探索成就,那炉火纯青的修炼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葫芦》1908 水彩 纸 35.6 X 50.8 cm
创意与技法--艺术不可或缺的环节
我们不难发现,在观赏这一类型的展览时,观众总是留恋画前,久久不肯离去。因为画中有许多东西可令人细细琢磨,无论远观近赏,都有值得玩味之处。当然,现代艺术不无传世佳作,那些新颖的构思、革命性的媒材、特异的处理效果,以及不断革新的精神,都有启迪之义。此为我居美国20余年来,从未间断过欣赏和了解现代艺术之缘故。
不过,从艺术的整体来说,对描绘技法的探索追求,亦不为过。但我们不应局限于精确描绘物象的层面之上,而更应着重于对画面艺术效果的处理,着重于创建个人技法的特色,着重于以技术去支援创意,即要明确“你要画什么?”“为什么要画?”“如何去画?”,如果没有一个思想去指导,绘画过程就显得散漫无章,失去了一个焦点。以一件作品而言,假如没有焦点,它就失去了吸引观众的精妙之处;以某一个时期或阶段来说,假如没有焦点,它就迷失了方向。
萨金特的艺术,终其一生,锲而不舍地在追求光的闪烁、跳跃,追求光影交织的空气感。他以斑驳炽热的色彩、飞动破碎的笔触,来营造一种眩目的气氛,让观众如置身于真实的空间之中。
《喷泉》1907油彩 帆布 71 X 56 cm
天才的成长与《X夫人》的震撼
萨金特于1856年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十二岁开始追随卡尔·威尔士(Carl Welsch),一位德裔美籍风景画家习水彩画。十三岁开始旅行阿尔卑斯山。在那两年间画了不少阿尔卑斯山的铅笔及水彩速写。虽说是速写,但从那些小小的作品中,已可看出他对风景观察入微,深刻地剖析肌理和层次,奠定他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实他这时期的水彩画已十分精妙,他自由地将干湿两种画法结合在一起。譬如他在描绘婆娑的树影时,以软质的毛笔轻轻擦过,利用纸的凹凸纹理表现出光影疏落的效果,以及那诱人的虚松的空气感。以其小小的年纪,已能如此成熟精确地掌握水彩技法,日后之成就早可预期。
1874-1878年间,萨金特跟随肖像画家卡罗鲁斯·杜兰(Carolus Duran)习画,杜师鼓励学生研究古典名家的绘画性的风格技法,尤其推崇委拉士贵支。萨金特同时又进入 Ecole des Beaux-Arts法国政府学校进修三个学期,相信这期间的学习对他在人物画方面的成就十分重要。他又到处旅行,足迹遍及欧美、北非和中东,产生了不少旅行佳作。
1884年萨金特以一幅肖像名画《X夫人》(Madam X)震动巴黎的沙龙及新闻界。X夫人是他的银行家朋友之妻,萨金特为其美丽所吸引,遂请求为之作肖像。他曾经用铅笔素描作坐姿研究,最终以油画的侧面站立像完成。在棕褐色的背景中,以一袭黑色露肩的晚礼服衬托起白皙的肌肤,侧面像的俏丽轮廓配合上曲线丰盈的体态,清艳照人。加上萨金特那概括纯净的色彩,洗练而洒脱的笔法,不但震惊当时的欧洲画坛,而且近十余年来对中国美术界也产生重大的影响。
《新普朗关隘:挑逗》年代不详 水彩 纸 尺寸不详
《X夫人》1883-84 油彩 帆布 210 X 110 cm
徜徉于光色世界之中
这次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为萨金特举办的特展,其最具价值的地方,乃是让我们得以欣赏到画家在其肖像工作室之外的率性真情之作。展出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萨金特在旅途中完成的。虽然那些都是急就章式的小品,但画家以其对光色的敏锐触觉,对技法的自由驾驭,纪录下各地的风土人情,甚至是片刻的雅兴,把观众带入了他的时空。那潺潺的山溪、激荡的云影、刺目的阳光以及清凉的绿荫,让观众纵情地徜徉于他的光色世界之中。正是技随心运,画贵情真。通过这个展览,比较容易走进画家的内心世界。对于这样一位在美国艺术史里占有一席之地的优秀画家,自然是不容人们忽视的。
《韦奇伍德小姐和萨金特小姐在画速写》年代不详 水彩 纸 尺寸不详
《山溪》1904-07水彩 纸 34 X 53 cm
《羊绒披肩》年代不详 水彩 纸 尺寸不详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