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钟耕略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以素描观念架构中西艺术间的桥梁

2015-07-06 14:51:48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钟耕略
A-A+

  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的中国馆近期主办的《清代绘画展》是一个十分动人的展览。展出半年以来,因事忙未暇及早参观。许多看过该画展的朋友都相继称许,结果赶着在展览结束的当天,才匆匆前往观赏。

  这次的《清代绘画展》主要展出康熙至乾隆两朝盛世时期的60余件展品,包括了当时三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家的杰作。一为传统画派,主张从历代传统吸收养份,再以新意诠释,创造别开生面的绘画,如董其昌、王时敏等;二为以个人独创面貌见称的画家,他们以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其政治与社会的批评意识,如八大、石涛等;三为宫廷画家,以其效力于宫廷而拥有的优厚创作条件与环境,运用大尺幅的青绿着色法纪录皇家的生活及事迹,充分展示了宫廷艺术的气派,其代表者如郎世宁、徐扬等。

  从《清代绘画展》说起 

  龚贤《丛林重山》1672 纸本水墨设色

  

  董其昌《夏荫图》1635,纸本水墨

  大都会美术馆在安排展品内容,以及如何引导观众欣赏和了解展品的特色及社会历史背景,从而衬托出其筹展的目的与观念方面,确有其独到及值得称赏之处。这次《清代绘画展》令我有如下两个方面的感触:其一是对清朝盛世时期的绘画艺术重作一概略的认识,面对历史上艺术名家的原作,以个人的知性与直觉,印证历史上所给予的评价,至于是否公允抑或偏颇,笔者自有不同的感受;其二,如果站在西方的观点立场上去欣赏中国绘画艺术,当能获得一番新的感受。譬如画面结构的张力、气氛的营造、空间的掌握、质感的刻划和肌理的效果等等,都基于一个素描的规律,或者体现了素描艺术中那种空灵感、精致感,以及直接性和亲昵性。

  第一个感触并非本文讨论的主题,但既然由《清代绘画展》说起,不妨把其中有关的内容与第二个感触合并起来述说则更为方便。每次到大都会美术馆看中国绘画展,都有很强烈的感觉,无论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的选材,都传达了一个信息:虽然中国绘画并无“素描”一科,但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品,都显示出他们具有优异的素描眼光,无论是布局之安排、层次之衬托、色墨之浓淡、虚实之变化、线条与皴法之妙用,都与西方素描法则有互通之处。固然两者形式殊异,但当西方艺术步入现代主义之后,多有借鉴东方艺术,撷取线条和墨韵之优势,抑或媒材上的直接借用,遂创造了许多蕴含东方诗情墨趣的佳作。反观资源丰富的中国绘画,历代不少佳作在构图和着色方面已具有相当现代的观念,而某些水墨作品已然是一幅绝佳的素描。

  因此令我想到,如果从素描观念出发,是否会更容易了解中西艺术间的异同。当然这只是一个比较接近的角度,或一条可行的途径。除此之外,我发觉西方人欣赏中国的传统艺术,其着眼点多会放在风土人情的描绘以及画面的装饰效果之上;同时,画面的气氛和境界的营造亦是打动西方观众的最有力元素。不过,素描既能统辖一切形式的艺术,那么以其特有审物描形法则,以及那洞察事物的敏锐性和冒险的探索性,来架构一道连接中西艺术的桥梁,应当有其实验的价值。

  试以素描观念赏析清代绘画艺术  

  默顿《书法》,纸本墨水  

  大都会美术馆的清代绘画展的陈列顺序,是以主张向传统探取资源的四王、吴、恽开始。进入展馆,举目都是仿黄公望、仿巨然、仿李成、仿关仝、仿赵孟頫、仿王蒙等,连篇累犊,令人喘不过气来。不过“仿”与“摹”终是两回事,西方画家亦有不少仿效前人之佳作。他们多借用前人作品的形式而赋予自己的观念。四王仿效前人之作,虽亦渗入个人的笔意,但毕竟无创新可言,况且多半笔墨呆滞,其最大的缺点乃是缺乏空间感。

  但值得注意的是,四王中的王翬作品算是较为出众者,其中《仿李成雪霁图轴》意境深邃,寒意逼人,其墨韵层次分明,有素描的整体感和空气感。他的另一幅《康熙南巡图》陈列了第七卷,布局雄伟,结构奇特,在中国绘画中甚为少见。其主题中心点在康熙船队进入苏州阊门之部分,以苏州城内街道之整齐通达,利用横直取向的结构,突显了城建的非凡气势;与城外之小桥曲水、柳岸轻烟作一鲜明对比,一柔一刚,一曲一直,具有现代素描构图的特色。至于主题部分之康熙船队泊岸情节,恭迎大典前文武百官云集守候,在整齐肃穆的气氛中,三五俯首交谈;码头之外则万民空巷,争睹龙颜。全卷以苏州河贯穿其间,以城廓街道之交错,屋脊飞檐之层叠,架构出画面的张力。相信西方观众在走近画前细细欣赏其中的风土民情之先,一定被那特殊布局的震撼力所吸引。

  除此,恽寿平之《仿宋元山水图册》一辑虽无独创之处,但就其画面效果而论,则墨色烟润,疏密有致,空间感甚强;又运笔生动,清灵可爱,题为《仿宋元山水》,却微有石涛风骨。从西方欣赏角度来看,确是一幅幅绝好的素描。

  石涛《十六罗汉图卷》及其它

  展场的中心部分所展出的是主张以个性独创的一批优秀画家的精品,如八大、石涛等都是耳熟能详者。八大山人所作山水图册,每幅尺寸只有18 X 12厘米,为绝妙神品。其逸笔草草,灵气动人,浓淡干湿随意,线条拖曳游走无拘束,一如速写之快意;然神气内敛,有书卷气,师法自然之观念又见其野趣。此为中国传统绘画之笔墨精华所在,一般西方观众未必能领略其中奥妙,但其画面所呈现的素描效果,在依稀形貌之间,颇有一种抽象艺术的意趣。

  石涛的《十六罗汉图卷》,我已是第二次在大都会美术馆看到。这是一幅近似白描的长卷,只有些许淡墨渲染衬托;线条刚劲柔美,有些细如发丝,在若隐若现之间力透纸背。如果从书法观点来看,那所谓铁划银钩,如折股钗,如屋漏痕等艺术法则都体现无遗。如果从素描的观点来看,那雅淡的墨色,果断而虚松的线条,泛着一种难以捉摸的微光,几近铅笔或木炭的效果。全幅结构以山石肌理层层展开,在段落式的散点透视中有一种向心力。16罗汉神态各异,脸部表情描写细腻而见内心之思维;龙、虎、麒麟之造型亦奇特而不落窠臼,与罗汉相互呼应,情景动人,真是叹为观止。

  值得注意的还有叶欣所作《山水图册》一辑,每幅只有 10 X 13厘米大小,山石形状结构突破常规,色雅形奇,有如梦境般的超现实感。其画面效果不但具有素描的空间层次,且有淡薄着色的水彩效果。龚贤的《别馆高居图轴》则更接近西方素描法,其怪石嶙峋,以横直线的方形结构取势;其皴法则层层积叠有体积感,一如木炭素描的调子;其意不在阴阳立体的刻划,而空气和光感却跃然纸上。蒋廷锡之《百花图卷》为没骨花卉,明显地吸收西方水彩画法,色彩鲜艳,饱含水份,虽无特别惊人之处,然亦可可动人,有一种细致柔和的亲切感。以其作品正在中西艺术的界临点,故自有其观赏的价值。

  画展最后以宫廷画家的作品结尾,展出了徐扬的《乾隆南巡图》中的四卷和六卷,展示了宫廷画的非凡气势。作者以蜿蜒的苏州河穿插画中,带动全幅的结构。但与王翬的《康熙南巡图》相较,则不及王画的特别。徐画中规中矩,显得一般化;王画突破中国画结构的格局,呈现了耳目一新的现代感。

  郎世宁融合中西艺术的贡献 

  郎世宁《祝福》1723,绢本水墨设色  

  最值得注意者,乃是郎世宁的一幅《百骏图》白描稿卷,它是《百骏图》的素描稿。郎氏以西方素描的观察方法,综合了中国画的长卷段落式的结构、疏密聚散的特色,又以中国的白描结合西方的速写法,以柔性的线条取代铅笔或钢笔的硬性线条,勾勒出各种姿态的骏马。那些马匹或立或卧,或沐于河中,或憩于柳荫,具有西方艺术的标准解剖;不过形神略欠灵动。与中国画家作品相较,可见前者过于侧重精准,而后者更重视风神。面对郎世宁的白描马匹,不其然想起徐悲鸿的水墨奔马。徐氏亦把西方素描法则带入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这种改良式的作品固有其历史上的意义,然艺术上的成就或有其局限之处。徐氏的确能捕捉住奔马的昂首阔步的英姿,不乏神采飞扬的作品。不过整体看来,则易囿于折衷,笔墨仍受客观物象的限制。尝见岭南高其峰画一墨马,不甚拘束于形貌,但墨韵中却显现了一种自然的光感和空气感。郎氏作品或稍欠风神,然而其严谨的结构,以及精微的描绘,确能捕捉到那荒野牧马之情,其完成后的《百骏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数年前曾展出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可见作者结合了线条和光影的功能,在中西艺术的交汇点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同一个展览里,也欣赏到郎世宁的一帧瓶花挂轴,其刻画之精微,光色之雅致,质感之逼真,无人可出其右,较诸近今之摄影写实,不但毫无逊色,且其动人的空间感,与雅致柔和的光效更胜一筹。

  怀素《自序帖》如一幅现代的抽象素描

  记得年前参观“中国皇朝的光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展”,最令我感动的乃是欣赏到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及怀素《自序帖》狂草真迹。由于大都会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宽敞,两件长卷均得以全幅展开,这是最好的机会去欣赏先贤遗墨的整体气势。当你退后到一定距离时,所看到的就是贯穿全卷的笔气和墨韵。怀素的《自序帖》狂草如无注释,相信没有多少人能读出全文,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欣赏其艺术的精妙之处,那柔韧飞舞的线条不就像一卷抽象的绘画吗!其枯润徐疾,粗细浓淡,挥洒得如此天然率性。所谓书画同源,把它当作一幅现代抽象素描来欣赏,置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中,恐怕无人可望其项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不愧为一卷精彩绝伦的水墨素描,其墨色变化之丰富微妙,全赖淡墨层层点染,泛起明媚的春光。其行笔飞扬跌宕,不加修饰,率意而不含糊。其皴擦与点染交叠得轻松自然,颇有木炭和水墨混合的效果。其可贵之处乃是全幅以笔“写”出,绝无滞气,点线间运笔悉瑟有声,此亦书画同源的另一体现。

  西方绘画与东方系统迥异,但我发觉许多优秀的西方作品也是以笔“写”出,甚至亦有意到笔不到者。两者虽然写法不同,但中西艺术之间总有一个可以贯通的基点,那里或可架构一道交汇的桥梁。如果先将文化、历史的因素抽除,而从纯艺术角度的眼光以素描观念作抽丝剥茧,或可从绘画的最基本语言里获得相同的感受。这看来是超出文化层次的,但其实一点一划都蕴含了文化历史的渊源。比如华喦的《饮马图》风神奕奕,笔露文采;而郎世宁的《百骏图》则光影逼真,如身置其境,两者之异同立见。

  从中西艺术的交汇点探讨两者的异同 

  葛特列伯《无题》1962,布本油彩

  西方50年代的抽象表现主义和后抽象主义的画家,曾经借用东方艺术的笔墨效果,创造了一种符号式的纯艺术的绘画语言。诸如克莱因(Kline)、马瑟威尔(Motherwell)、戈特利布(Gottlieb)等的作品,在形貌上都体现了中国画的泼墨效果,较之徐渭的《杂花图卷》的神经质的狂野笔势,庶几近之。

  20世纪初的野兽主义艺术家,除了强调色彩的纯度和平面的效果,更撷取东方线描艺术中的流畅的表现性。当我看到罗聘的《丁敬像轴》时,不期然想到马蒂斯的作品;马氏作品线条兼具粗犷与韵律,然较之罗氏线条的一波三折的跳跃感,则少了毛笔那种弹性的腕力,又是另一番景象。

  当代美国重要的写实主义画家阿瑞卡(Arikha),善于运用毛笔宣纸作素描。他的一帧《阳光下的天竺葵》,以秃笔焦墨的黑白对比写出其神韵;对比金农的《梅石图》,则前者依然着重于西方传统的光影关系,后者则以毛笔正偏锋的变化、线条粗细的相互衬托,在平面求取空间。再以之对照阿尔巴克(Auerbach)的一幅头像铅笔素描,那完全是表现主义的狂放笔法,但又甚似中国画的“乱柴皴”,乱中有序,极为传神。三者之行笔急速放逸都颇为相类,体现了素描艺术的直接感性,那是一种不假修饰的激情。

  写实主义名家勃拉沃(Bravo)有一帧彩色铅笔素描,画的是玫瑰,他让物象从空间抽离,把三株玫瑰并置于一个平面之上。以土红色和灰褐色的彩色铅笔为主要工具,那近乎单色的调子,似乎从中国画的红花墨叶中借取资源。然而他降低了红、黑对比的强烈度,代之以一种柔和的如绸缎般的迷人的色效;对照岭南派居廉的没骨花卉,两种不同的材质和风格,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再看当代美国名家戴恩(Dine)的一帧《百合花》,虽然是以淋漓挥洒的抒情笔势表现一种狂放的情怀,与居廉和勃拉沃的工整精致风格相异,但其画面结构的安排则有近似之处。又以之对照黄慎的《五湖夜雨》,两者取材各异,然破墨泼色的淋漓酣畅之效却颇为相类。从素描观念的角度观之,则以上的作品都利用了纸张平滑的流走性和绵质的吸收性,其精密的纤维又便于作细致的描绘,适宜近观细赏,增加了作品与观众间直接沟通的亲昵感。  

  里希特《雄鹿》1963,布本油彩,150X200cm

  当代德国重要画家格尔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一幅油彩《雄鹿》,以素描观念制作,利用炭灰色的调子和满布线条的背景,烘托出一头雄鹿。而雄鹿又被正前方的一棵树干分割为两半,在鹿与树之间有反复扫刷的朦胧肌理。前方的树干似乎退到雄鹿之后,造成视觉的混淆,在疏密、虚实的黑白对比中寻求一种虚幻中的真实感。反观董其昌的作品,造境清奇,墨色淹润,其夸张的黑白对比和方整的山石造型揭示了他落笔毫不含糊,且造型多见现代艺术的块面感觉。名家谢稚柳曾批评他的作品“缺乏真景的体验”,我想这或许正是他之所长。正因为董氏的作品与常见之山水有一定的距离,有不少主观的、幻想式的独特造型,趋向于一种超现实的境界。然而,他那明润整洁的画面,又是那么确切地呈现出来,故董氏作品乃是从真实中求取虚幻的感觉。再者,董氏作品一样具有强烈的素描感染力,记得多年前在大都会美术馆观赏董其昌绘画展,恍然发现过去对董画并无真正认识;而当时面对如此丰富的董氏真迹,第一个感受就是觉得不少画作都是绝妙的素描精品,纵使其画面形式与西方素描迥异,但那种基于素描观念的眼光却在董画中表露无遗。

  素描观念主导了一切艺术形式  

  戴恩《百合花》1984,纸本水彩、粉笔,77.5X58.5cm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今的抽象艺术、观念艺术似乎已无需从传统的素描训练入手;然而,好的作品都摆脱不了基本的素描法则,那是一种观察物象、表达感情和处理画面效果的方法。我一直都喜爱观念艺术名家克里斯托(Christo)的作品,因为无论是他的实景包裹艺术,或是版画,或是素描,都呈现了造型艺术的美感。它突破了素描的空间和平面取景的局限,但素描的艺术原则却支撑着他的每一件作品。如果我们把握住素描的原则,以素描的观念和眼光去审视、欣赏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品,自然可窥其精髓。中西艺术间的差异,并不妨碍人们去欣赏和了解那些作品。素描观念或许能架构起一道桥梁,让两者相异的表象排除,回归到一个艺术构成的基点,而这个基点正是中西艺术可以交汇之处。

  本文原载《美术研究》2002年第四期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钟耕略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