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淼的绘画正如她的品性一样,清灵内秀、率性天然。它所追寻的意象,超脱尘俗,然并非传统士大夫般的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在探索一种个人观看世界的心象符号,幻化于笔端,呈现出一种介乎现实与意象之间的形貌,故而显得自由随意般的感性了。当我在中山市美术馆一个名为《穿越》的展览中看到他的新作《长城印象》系列时,即时被一种清奇的灵气吸引住了。虽然作品未见十分成熟,但它昭示了艺术家的心象。虽说是长城系列,但画面所呈现的长城形貌已然摆脱了传统的取景法则。它并不着意于描写长城的雄伟,及其蜿蜒逶迤的气势。既云“印象”,那必是一种整体的回忆。所以其核心精神不在重现真实的长城,而是借长城的粗略形状来表述心中的意象。所以当我面对她的作品时,就感觉到作者似乎在向观众诉说点什么,然而它又有点模糊。就如画中所呈现的视象一样,长城所处的环境既不像塞外的荒漠崇山,也非江南的葱郁秀岭。山峦上的草丛和灌木是以一种特殊的图案形象和笔法绘出,那些处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形象符号,使我联想到西方流行于80年代的“新形象”(New Image) 绘画。那是一种纯粹发自内心的带有符号性的形象描绘。它以一种观念性的语言,把抽象和具象的元素糅合在一起。其表现的线条和笔触皆随心所欲,而非受制于客观的形貌,有一种稚拙天然之气质。它没有矫饰,但又非那种情绪亢奋的表现主义。通常以一种简略的结构和带有象征性的符号来呈现艺术家的心中意象。以林淼的作品与之相比,并非着意把它们划上等号,而是借此比喻来揭示林淼作品的特色,那是假借对现实的描绘来展现她个人的独特视象。在真实和虚渺之间,透视出一种尘俗视域之外的秀美。
其后的一次访谈,让我逐渐清晰地了解到林淼的艺术成长过程,以及看到他那种从传统变奏而来,具有她个人独特视角的新形象的画风,已然在当代中国画的领域内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净土。林淼出生于广东揭阳,成长于深圳,学艺于杭州。外公胡天民为潮汕地区的知名书画家和收藏家。林自小有机会耳濡目染,自幼便沉迷于书画艺术,观其幼年所绘,落笔果敢,气宇不凡,已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胆识。林淼十三岁时即在家乡举办了一次书画展,可视为她进军画坛的先声。而更具传奇色彩的,乃是她为了考入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于十六岁那年毅然只身赴杭州读高中。不但为考上中国美院先取一个滩头阵地,同时可及早地感受一下杭州地区的文艺气息和书画传统。相信西湖的烟柳长堤、春花秋月,也是吸引着这位怀着雄心又少未更事的小女孩的艺术心灵。四年后,林淼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国美院国画系。他为了专心致志而有三载不肯回家过年,可见其摒除杂念、艰苦向学的决心与毅力。
自然,吸引着林淼远赴杭州学艺的主因,还是杭州的传统艺术气氛。杭州自古人文荟萃,自南宋建都临安(今之杭州)之后,经济文化日益昌盛,绘画人才辈出。来自杭州的绘画名家自南宋的刘松年、李嵩、夏圭、马麟始,至元代有钱选、赵孟頫、吴镇、王蒙、王冕;明代以戴进为首的“浙派”人物,则包括有吴伟、张路、王谔、蓝瑛等;另有精于花鸟之吕纪、水墨花卉大写意之徐渭、一代人物巨匠陈洪绶;递至晚清之任伯年、吴昌硕等大家,不胜枚举。观林淼求学时期作品,已然渗透出一种江浙文人的清气,一种萧疏淡逸的情怀,一种旷远超俗的画境。然而她并不局限于模仿式的临习,而在临习的过程中,试以主观的感受和意识去做一种“再创造”的变奏,正是她所称的“变体临摹”。通过这种变体临摹,我们已可窥见其日后所拓展的画风的潜在可能性。
林淼《写生》2002,纸本水墨,45X35cm
除了变体临摹,林淼的大量写生作品都呈现出一种娟秀雋永的灵气,她并不拘泥于真实的物象,常以一种带有象征意味的笔法和线条简略地勾写形貌。其造型则反映了她对风景的一种个人印象,而这种印象是经过她主观心灵的过滤而诉诸笔墨的。林画虽不拘泥于真实的形貌,但却着重于气氛的营造。无论是浓重的墨韵,抑或是轻淡的披皴,都透视出一种既有古朴之风,又融合现代视觉特色的风格。有时画面会处理得十分夸张,譬如她的写生小品《树与云》,把背景的云彩以特粗的线条勾出,与前景的树成一强烈的对照,是以反客为主,让背景之云彩变为主体;而前景的树却降为一种衬托的作用。那过于粗重的云影线条似不合画理,然而那流走的节奏,那圆厚的张力,在刻意与不经意之间的处理手法,正是林画的可爱之处。
林淼《长城印象之四》2008,纸本水墨设色,75X75cm
林淼近年以《长城印象》系列为代表的作品,尺幅虽然不大,但却感觉饱满而丰润。其布局结构又不落传统之俗套,虽然其中仍包含有深远、平远、高远的结体,但非以中国传统的君臣主次之位置,和叠床架屋式的累加法来构成。它有西洋绘画的透视感觉,然又非局限于单视点消失的理念。其构成的错综复杂,增加了布局的张力。线条的运用,正如前文所述一样,时有圆厚粗钝的弯形线描作山石之皴法、草木之姿态、以及流走之云影。时见一些粉色的线条,作回旋状或飞丝状般环绕于树木山峦之间,显现了一种不经意的装饰趣味,同时加强了画面那种带有观念性安排的意趣。以整体效果而言,林画融汇了一种洞窟壁画的既沉实又辉煌的色彩效果,和西方水彩般的饱含水份的笔触。虽然作者并未追求光影的表达,但由于色彩相互衬托的作用,而隐约透视出一种特殊的光效,一种柔和而清越的微光。林又打破天空留白的传统,刻意地以有彩度的灰色来涂染天空,反衬白云,利用笔触与造型的舞动跳跃感为画面营造一种视觉上的幻象。上述这些绘画特色,在林淼近作的《长城印象》系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林淼的作品表面看来是以具象的语言表述,然而画中饱含抽象的语汇。以其强调心性的主观意象,故山石、草木、云影等造型多超越常规视像,而以舞动的节奏呈现一种奇诡的气氛。忆及一位当代美国画家麦克·马素尔 (Michael Mazur) ,他的作品则是以一种抽象的形式,试图捕捉具象的语言。他以挥舞淋漓的笔意,泼洒式的着色风格营造出一种自然的原始气象。画中仿佛有蓝天白云、艳阳敷布、草木华滋,细察之下有层叠的林木、荷田、芦苇。马素尔曾对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赵孟頫的作品细加研习,而从赵孟頫的“扇形松针”形象获得灵感,开启了他追寻“扇形松针符号”的意象。马素尔与林淼走着完全不同的途径,但在画面上所呈现的敏感、跳跃、与舞动的气韵和光效,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交遇。中、西艺术虽为殊途,或可同归。
林淼《光》2005,纸本水墨设色,38X28cm
林淼的艺术灵感不单只来自天然的山水景象,而且亦来源于日常的生活杂志画报,譬如一些时装书刊中的服饰造型及色彩效果。她从那些有趣的造型中引发灵感,然后模仿其形象、色彩,衍化为画中的山水意象。那么她作品中的山水则非单纯的自然风景,其形象、色彩则介乎似于不似之间,那只是一种虚幻的想象,一种心灵中的风景。在作品《光》之中的紫色造型,即为根据时装杂志中女性的裙摆想象引申出来的。这是现代艺术惯用的创作手法。相信林淼不曾涉足西方现代艺术,但在今天开放的艺术环境中,或许某些资讯的潜移默化,对于如此一个敏感的艺术家而言,丝毫的启示足以牵动其创作的整体。亦因为她有“变体临摹”的经验,所以这种“借物换形”的观念形成了他另一种的创作手法。此即所以林淼的艺术能够深入传统而又超出传统,在她的作品里散发着一种现代文化的气息,透视出一种现代人的新颖视角。这件《光》的作品,布局恰似舞台背景,它展现了一种戏剧性的舞台光效,那种神秘奇诡的气氛非传统国画的表现手法可以轻易达至。
林淼《鹏城新绿》纸本水墨设色
林淼的新作“鹏城新绿”系列,试图把深圳的现代楼房与自然的山水融合在一画面之中。这个曾经哺育过林淼成长的城市,今天又是她的创作基地,其深厚的感情以及面对时代的巨变,促使艺术家以一种实验的态度,借用传统的绘画技法和现代景物的元素,去呈现一个崭新的当代风景视象,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虽然近半个世纪以来,已有不少画家尝试把几何线性特色的洋房纳入擅长表现有机线形的传统水墨画之中,然而这种工业社会产物的形貌,与植根于农业社会而惯于表达士大夫情操的艺术形式颇难合拍,故实验之成功作品可谓凤毛麟角。如今林淼所描绘的,更是高科技时代的摩登大楼,把这种纯几何结构的建筑融入传统水墨之中,确有更高的难度。但我留意到,林淼以其主观的心性意象,通过她对现代建筑和自然山水形貌的特殊理解,运用一种纯感性的语言对画面作巧妙安排,打破了传统水墨架构的格局,所以呈现给观众的已是一种带有想象式的、幻境般的全新视象。它具有传统中国画的清灵娟秀,但又见现实生活中的亲切。然而这种现实是经过艺术的提升和概括,与真实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为它完全摆脱了写生的直觉性,其水墨格局已然迈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林淼《原野系列》纸本水墨设色
林淼的艺术,是一种感性的心灵风景。感性是艺术的生命之源,但适当的理性驾驭则可促成艺术在境界和技法上的升华,而向更高的层次超越。此即所以“精英艺术”之产生是基于丰富之阅历、文学之修养、逻辑之驾驭、取舍之法度、技术之磨练。林淼初上征途,已令人刮目相看;然灵气之下,笔墨尚见稚嫩,虽有天真烂漫之气质,但仍有相当磨练之空间。前路漫漫,若能在感性的波涛之中,好好借用理性之风帆,则艺海之旅,必能更臻佳境。
注:本文原载《林淼:心灵的风景》,青年状态系列,2011年12月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文章根据2009年画廊杂志第12期“岭南当代艺术现象个案系列之五”中文字略作增删。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